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曾来德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以书入画画入书——曾来德先生“画意入书”书法主题展的思考

2012-02-29 17:28:1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张平
A-A+

  2011年8月16日,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艺术中心的书画频道美术馆隆重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展览,说它特别并非说这是书画频道美术馆开馆以来的首次个展,重要的是,它不仅是曾来德先生探索成果的又一次亮相,而且更是以此为契机对书法以及与之关系存在的深度探就。书法是在接受中承受,还是在吸取中超越?书法对绘画除了作用,是否也可被作用?怎样被作用及能被作用多少?也许,这些问题并非艰奥,回答也并不困难。但如果没有极具分量的作品为证,一切将成于表面或毫无意义。

  一、理念的形成与提出

  “不存在没有源头的艺术,所以传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恐怕永远是难题,但传统是什么,这又是一个难题”(曾来德语)。在他看来,书法已被一种人为的、不可理喻的书法史给淹没了,人们只要注意到书法,便是那些已经作为经验和范式的书法,而不是尚未有过的、有待创造的书法。

  随着对传统的不断学习与反思及对时代艺术责任的担当,他成为了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对于创新型的艺术家来说,几乎都把传统当成一种障碍。但曾来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将传统当成资源,且能敏锐地发觉传统的优秀品质是与时俱进和永恒发展,创造性是传统“活的灵魂”。因而对传统他理解和尊重、对现代他鼓励和向往。他不是将传统和现代强拽在一起达成“和解”,而是同时发挥传统与现代的最大可能,只不过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对现代多说了一句:“看你的表现”而已。这不但避免了在传统和现代的无休止论战中造成时间与精力的“合法性浪费”,而且还会充分发挥各种审美因素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其在深度上的探索与广度上的拓展。

  就像论传统和现代一样,现在只要谈到书画,便是一大堆的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罗列。即使外行也能说个头头是道。再加上对“西方”的一番批判,自然“理直气壮”。曾来德先生显然不会陷入此种无聊的言说。

  如果要问“画意入书”的提法是新奇还是过时?回答定是既不新奇也不过时,是正当时。当然,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怎样在平实的说法之下,能看到不平常的文化本质。说白了,是什么样的书法入画,是什么样的画法入书,是形式上的介入还是内涵上的融通等等,才是最主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画意入书”不等于“以画入书”,它有着比“以画入书”更为宽广而深邃的精神内蕴。

  二、作品诠释可为证

  曾来德先生的89幅展品如要从内涵上来归类实属不易。但从直观外在表现上可分为三类,一为典雅、二为装饰、三为综合。典雅型的,在其转折藏露、映带顾盼、方圆顺逆、刚柔虚实间,让人体会到了一种生命的郁勃之气;笔法锤炼与墨法功夫深至契合无间,郁郁葱葱,一种抑扬顿挫的笔线墨韵节律熨贴了高华质朴的心灵律动;概言之,此类作品由笔墨凝炼而成的韵致均合乎书法入画与画法入书之要求;其装饰型的,正如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在此展研讨会上所言:“他除了在书法本体里面找到了各种艺术元素之外,在自然界里,在其它如建筑、雕塑等中也找到了构成”。此类作品先以大字书写,再以小字“补就”,成构统一完美之视觉乐章。尤其是在“少字数”的作品,暗合了现代艺术的形式结构要求,在块面分割与空间营构中,不断地裁剪与再造,在大空间中求深邃,在小体面中求宏阔。因而,奇趣叠出,妙趣横生!这种“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蒙太奇手法实际上遵循了“法穷则思变,变则通”的艺术法理。在发宏大之忧思,体细节之幽微,衬托深厚幽谧与空白虚静处,悄然布虚空成实境、聚细密成空灵,将大义上的精神纯粹与精到细微的苦心经营“聚力成气”,不经意间,营造出了一个半透明的双层结构,透过它,心性似乎已触摸到那隐奥的地方。这种情境势必会通过笔与墨将画境融合,纯化了笔墨韵味,升华了作品的意境;综合型的,此类作品以清代碑学以来的民间书法为体,以广泛吸取黄庭坚、徐渭、王铎、傅山、于右任等贴学书风为用,将“飞白”、“碑体”、“行草书”杂柔,涂墨成趣,造成一种“陌生化”的“现场仪式感”。忽看笔墨淋漓狼籍,不成物象,然整体观之,则体势俨然,细心察之,则点划精到。在形式及意趣与现代审美并行不悖中与中国传统美学意趣遥相呼应而独出旨趣。特别是大量的飞白笔法在笔墨浑厚深黑处自成虚实开合通透,实与画法相生相发。不禁使人追思遥想,忖度思寻。有若实睹佳山胜水,如见烟岚紫气,似闻急流飞溅、灵泉交注和飞瀑潺潺而下产生的共振与交响,此时,翰逸神飞,满纸生动。

  唐张彦远云:“书画一理,画者必知书”;元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都强调“绘画书法化”。但很少有人强调书法绘画化。直言之,只强调画画的人要学好书法,而很少说书法家要画画。再进一步说就是,只要求画家对书法的融合而忽视了书法家对绘画的融合。可否想过,董其昌山水“清幽淡远”的画法就没有影响过他“润雅虚和”的书法?徐渭画法的“水墨淋漓”对他“跌宕起伏”的书写就没有作用?八大山人画法的“冷俊奇逸”就没有于他“清逸绝尘”的书法有所助益?还有金农、黄宾虹、齐白石等等不胜枚举。

  他并非是用一种书法用笔法则去对应一种相应的物象,也不是用一种画法去机戒地对应一种写法,更不是“画字”。他是将绘画的各种造型元素及构成因素进行“提取”,在保持艺术的原始生命力的前提下进行艺术整合,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强行介入。这就使书法更加具有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更高层面的审美表现后还能保持书写的纯粹性。他不以横平竖直为能事,不以描物画象为追求。其笔迹之神变,不可期;其灵心之妙运,不可道;其深处之拟象,无常形。他取象成意,然后任笔为体,聚墨成型,在融会贯通中完成一次次审美闭合,成构万千气象。正如朱青生先生在此展研讨会上所言:“我们要看他怎么把握绘画与书法中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在没有一种预先规定的情况下,让笔中所带出来的“颜色”和气韵到达人所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境界。人们在面对他作品的时候,心中会产生波澜。如果这个波澜很壮阔的话,就是我们希望的“气韵生动”。

  前人的经典,确实是一种完美,但这种完美作为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事物来说其实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处于时空中的任何完美艺术都蕴藏了缺陷。古人无法把他死后的事做完!为何不能将完美“砸碎”,还有“画意”的渗透后很好地和合,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完美吗?时代性是生命!这些,也许是曾来德先生的作品所能反映出来的最大艺术能力——化腐朽为神奇,即是其创造性之所在。

  当今,专业的划分及艺术家人格、学养、才情的分离,使书法与绘画的相融成为俗套的空壳、不结果实的鲜花。虽能会画画的书法家大有人在,但真正落实到艺术的高度上,却离要求相距甚远。所谓逸笔草草,不求甚解、似是而非是也。曾来德先生书画皆修,“以书入画画入书”,将高水平的书法与高质量的绘画在深处融通妙契。他的高明之处是既能坚持书法与绘画各自的本体性不变,又能找到了它们更多的同一性。这就不但无损于各自的独立和尊严,反而还能形成“开放性合力”,在他那直达心灵的艺术行为中还营构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意味儿”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中国书画最高的美学境界——意境,开始复归、成长。

  三、价值与意义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画意入书”,价值取向是时代关怀,原理是以书入画后更可以画入书,妙处是“以书入画画入书”,书法因画意的介入使各种对应与不对应的因素都朝着应有的方向去诠释自己的精彩且能和合于由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不断生发过程并形成浑然统一。这样,境界得到了提升,气局得到了扩展了,气格得到了升华。古人言:以书之法透于画,则画无不妙;以画之法参于书,则书无不神;书通画理,则其书有韵。当然,要得此中奥理需靠艺术家的胆识、功力和才气。

  大家认为,此展的意义在于阐明:继承传统不在于样式而在于内涵,创新不在于新奇而在于本质。艺术家的生命价值应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精神的创造性发扬上。正如在研讨会准备结束时,李刚田先生说:“很多问题在今天可能谈不深刻,但大家留下了碰撞,留下了思考”。同理,曾来德先生也无法穷尽他的可能。“无极限”,是艺术家命运的苦痛更是艺术家艺术生命的永恒。只要没有到预想的顶点,探索就不会止步。

  此次展览没有试图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留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深刻的思考。我想,这就是“画意入书”书法主题展的真正意义。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曾来德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